WFU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影像導引介入性疼痛處置


影像導引介入性疼痛處置,其實是一個概括性名詞,很多疼痛治療的方式,都可以包括在這個範疇內。以下就 "影像導引" 及 "介入性疼痛處置" 作介紹。





先解釋 "介入性" 的意義


會有"介入性"這個詞,是有別於傳統上以服用口服止痛藥控制疼痛,治療後病人身上不會留下傷口。而這些介入性疼痛處置方式會在病人身上留下微小的傷口,通常是針孔般大小傷口,不需要缝就可自行癒合,因此稱為”介入性”疼痛處置。例如增生療法,神經阻斷術,神經放鬆療法,神經調控治療,神經燒灼術,經皮穿刺腫瘤燒灼術等等,都可以屬於介入性疼痛處置。

這些疼痛處置的方式,在治療的概念上是有些許不同的,不過你可以發現,這類的治療幾乎都是透過針來完成,例如增生療法是利用針把藥劑注射到受傷的組織來刺激組織生長緩解疼痛,而神經阻斷術是利用針把藥劑注射到神經周邊來阻斷神經傳導緩解疼痛,神經調控治療則是利用電針改變神經的電場而影響疼痛傳導,進而緩解疼痛。

這些療法都需要非常準確的把針放到特定的解剖位置,才能獲得有效的治療,但又不能像手術一樣,打開病人身體直接看到要治療的部位,因此有一個準確的導引系統輔助醫師準確地放置這些治療針具就變得很重要了,而這個導引系統也就是我們現今醫學上常常會用到的影像學儀器,所以才稱為"影像導引" "介入性"疼痛處置。


再來談談 "影像導引" 這件事


現今醫學影像儀器常用到的有高解析超音波,螢光透視攝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有沒有哪一種儀器,是作為輔助導引介入性疼痛處置是最好的呢? 其實,他們各有優缺點,我簡單的介紹一下。( 核磁共振導引,因為價格太貴,就不在此討論)

超音波:


優點: 儀器相對便宜,取得方便,無輻射暴露,,對於組織(神經、血管、肌肉、韌帶等)看得很清楚。

缺點: 治療目標如果躲在空氣或骨頭後面就看不到了,或者是目標太深就看不清楚了,另外病人皮下脂肪太厚,也會讓超音波可見的目標深度打折扣。無法監測打進去的藥物到底流到哪裡了,以及藥物如何分布。

螢光透視攝影:


優點: 藉由顯影劑的幫忙,可以動態監測打進去的藥物,到底流到哪裡了以及如何分布,治療目標多深都可以,但只看的到骨頭,需要以骨頭輔助定位。

缺點: 有輻射暴露,對於組織(神經、血管、肌肉、韌帶等)看不清楚,價格比超音波貴一些,但比電腦斷層便宜。

電腦斷層:


優點: 對於大部分的深層組織結構看得很清楚,沒有目標深度的限制。

缺點: 有輻射暴露,對於表淺的組織結構分層不清楚,無法即時動態監測針具及藥劑的位置。

綜合以上


如果目標位置較淺且沒有躲在空氣或骨頭後面,使用超音波導引就可以很準確了,又不會有輻射暴露的問題。不過當目標位置較深,或者是治療需要精準的監測打進去的藥物到底流到哪裡了,以及藥物如何分布時,我們就會加螢光透視攝影來彌補超音波的不足。

你會發現超音波和螢光透視攝影其實是很互補的,使用超音波可以減少輻射暴露,使用螢光透視攝影可以減少目標深度的限制及監測打進去的藥物如何分布。因此大部分的介入性疼痛處置都可以在這兩者導引下準確地完成。至於電腦斷層,因為輻射暴露較大,因此大多保留到前面兩種儀器無法導引的狀況下使用。


整合超音波及螢光透視攝影導引介入性疼痛治療案例介紹


案例一   整合式影像導引經尾椎神經放鬆術

利用高解析超音波,先放置針具到治療的解剖位置(箭頭是針具)。




再利用螢光透視攝影,監測打進去的藥物是否準確分布到治療位置(箭頭是針具,黑色散開的是藥劑)




案例二   整合式影像導引膝前十字韌帶增生療法

利用高解析超音波,先放置針具到需治療的解剖位置(箭頭前會動的是針具)




再利用螢光透視攝影,確認打進去的藥物,確實分布在膝關節前十字韌帶內(箭頭是針具。針具最前端,黑色散開的是藥劑)